中国赢了,就是世界赢了!这篇文章值得一读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507kns76d&width=500&height=375&auto=0
最新一期美国《时代》杂志亚洲版的封面耐人寻味——象征五星红旗的红黄底色上用中英文写着“中国赢了”,这是该杂志创刊以来首次使用中英两种文字展示其封面内容。
文章历数了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取得的骄人成就,认为今天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比二战后主导国际体系的美国模式更为完备,甚至更可持续。
美国世界粮食奖基金会主席肯尼斯·奎因自1979年以来多次访问中国。对于《时代》周刊的文章,他并不感到意外。“中国模式的成功实践让西方无法视而不见,让其他国家无法置身事外。”奎因说。
美国世界粮食奖基金会主席肯尼斯·奎因在“中共十九大:中国发展和世界意义”国际智库研讨会上发言(11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中共十九大后,中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向何处去?世界需要多元发展,中国方案能贡献怎样的智慧?又将如何影响人类进程?奎因和很多外国学者一样期待找到更加清晰系统的答案。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的“中共十九大:中国发展和世界意义”国际智库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球30多家智库的数百名学者政要就此展开热烈讨论。
中国共产党做对了什么?
谈到中国的变化,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还记得30多年前在北京长安街看到的情景:“机动车非常少,到处是自行车的矩阵。”福田康夫说,“现在已是今非昔比。中国在10年里建成了2万多公里的高铁,这样的速度和效率远超日本。”
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所所长彼得·卡戈万加对中国高铁怀有深厚感情。中国援建铁路把蒙巴萨到内罗毕的路程缩短至2个小时,为肯尼亚的经济发展插上了翅膀。
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所所长彼得·卡戈万加在“中共十九大:中国发展和世界意义”国际智库研讨会上发言(11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卡戈万加说:“中国在世界发展史上是一个先例。中国模式给我们带来了希望。”
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确立了长期心理优势,“西方中心论”认为西方文明、制度和发展模式是最优的。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没有复制西方模式,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
与会专家认为,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中国方案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现代化之路的全新选择。
“中国还有几千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下,如果按照西方市场经济的逻辑,而不采取政府主导的方式,我相信扶贫任务永远不可能完成。”盘古智库理事长易鹏说。
盘古智库理事长易鹏(中)在“中共十九大:中国发展和世界意义”国际智库研讨会的平行会议上发言(11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晔华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认为,过去40多年里,中国对全球减贫事业的贡献率超过70%,在减贫事业上创造了中国智慧,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西方无法实现制度的根本性变革,反倒出现制度僵化和极具矛盾性的一面。主导这些国家的思想理论无法解释困局,更无从提出解决方案。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冷静应对经济增速“换挡期”,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的“压舱石”和“助推器”。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在“中共十九大:中国发展和世界意义”国际智库研讨会上发言(11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面对中国的成就,西方爱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的国家治理和发展,这不公平。”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于今说,中国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来制定自己的发展策略,这不仅于别国无害,而且能和其他国家找到合作的利益交汇点。
立足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根据不同现代化阶段需要拓展指导思想的内涵和外延,而不是简单照抄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是中共推进国家现代化的一大关键。
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于今(中)在“中共十九大:中国发展和世界意义”国际智库研讨会的平行会议上发言(11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晔华摄
“社会主义是由西方传来的概念,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努力,我们成功地把它中国化。”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说。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袁鹏认为,中国方案为世界上谋求自强发展的国家提供了新的选择。
中国赢就是世界赢
“当今世界思想领域有哪些稀缺品?我认为其中包括引导人类前行、符合发展规律的思想灯塔;能在多元文化、多元需求和多元生活方式中凝聚共识和引发共同行动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安全观,以及能为全人类造福的新型公共品。”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说,十九大报告提供了这种稀缺品。它超越了不同意识形态、不同道路选择的局限,寻求人类的最大公约数和利益交汇点,符合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也是研讨会上中外学者们讨论最多的关键词之一。
“过去数年间,中国帮助非洲建设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和工业发展项目,非洲已经从中国的繁荣中获益。西方国家只想要我们的原材料,而中国帮助我们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非洲社会科学院研究发展理事会副主席恩科洛·福说。
这是11月16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共十九大:中国发展和世界意义”国际智库研讨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中国从全球治理的参与者逐渐转变成领跑者,推动全球治理进入新时代。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院远东历史、考古与民族学所所长托克维·拉林说,十九大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单极世界的良药,中国需要有更加高明的外交艺术来应对挑战。
与会专家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解决许多实际问题。比如,各国在制定政策时应考虑外溢效应,加强创新政策的协调能力,克服交流中语言差异带来的障碍等。
《时代》周刊这样评价中国的世界影响力:如今没有哪一个政府有足够影响力来制定全球政治经济规则。如果一定要赌一个能同时对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施加最大影响力的国家,押注中国也许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中国越发展,为世界带来的机遇和作出的贡献就越大。中国的发展进步就是世界的发展进步,中国赢了,就是世界赢了。”文章写道。
中国发展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几年前,中国人对蔓越莓——一种小巧的红色浆果还很陌生。随着中国日益富裕的中产阶层对健康水果的需求迅速增加,中国在短短4年间已经成为美国第二大蔓越莓出口市场。
和蔓越莓一样进入中国寻常百姓家的还有阿拉斯加州的海鱼、蒙大拿州的牛肉和艾奥瓦州的大豆。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期间,中美企业签署了2535亿美元的经贸合作协议,为双边经贸往来注入新动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左)在“中共十九大:中国发展和世界意义”国际智库研讨会的平行会议上发言(11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注意到,以前的提法是“封闭导致落后”,从“导致”到“必然”的变化显示出未来中国坚持开放的决心。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那就是“大开放、大发展;小开放、小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部长赵晋平说,作为经济总量全球第二的新兴经济大国,开放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将为全球经济增长带来新机遇。
今后15年,中国市场将进一步扩大,预计将进口24万亿美元商品,吸收2万亿美元境外直接投资,对外投资总额也将达2万亿美元。明年,上海将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各方开辟中国市场搭建新平台。
赵晋平表示,必须认识到,中国目前的对外开放水平距离适应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变化、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的需要还存在较大差距。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充分、不平衡仍然是当前的主要矛盾。
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在“中共十九大:中国发展和世界意义”国际智库研讨会开幕式上致辞(11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真正落实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要求,关键在“全面”,难在“新格局”,需要在最具难度的关键领域攻坚克难,取得新进展。赵晋平说,中国未来的对外开放必须是全面、高水平和深层次的开放,这将为中国的发展和改革注入持久动力。
十九大报告强调,各国人民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在‘反全球化’思潮不断凸显,‘全球化’与‘逆全球化’进程深度博弈的当下,中国提出的全球化‘中国方案’将引领探索更加公平公正、包容普惠的全球化新理念,开拓全球化新道路。”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说。
当前,中国通过积累和创新掌握产业制高点,为下一轮发展积累动力和势能,就是为推动全球化发展做好自己的事。
王辉耀说,这样的“中国方案”越多,在道路选择中的竞争力就越强,就越能在推进全球化的进程中吸引更多的支持,团结更大的力量,把“中国繁荣”与“世界进步”更深刻地联系在一起。
|来源:新华社|
-End-
责任编辑 / 翟 薇
主 编 / 段清宇